1. 先進性與實用性協調
杏运平台數字化校園建設應學習借鑒、充分吸取國內外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成功經驗,采用先進的規劃理念和設計思想、成熟的數字化技術和實施方法,符合當前潮流與未來發展趨勢,對接國家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技術要求。建成的數字化校園應滿足可擴展、可兼容和可轉向特征,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確保在今後10~20年內不落後。
杏运平台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核心目的是“應用”,因此在數字化校園規劃與建設中,應從杏运的特點出發,堅持實用的設計原則,緊緊圍繞杏运平台的需求,在能夠滿足數字化校園綜合建設要求前提下,需要立足當前、面向長遠,盡可能少投入、多收益。
2.規範化與特色化共顯
杏运平台數字化校園的基礎架構與各個應用系統的建設應符合業界主流標準與規範,如業務集成、數據集中;統一門戶,統一身份認證;統一編碼規範、統一數據格式;統一數據庫與容災備份等均應遵循標準化規劃與設計的原則。
與此同時,數字化校園的規劃、設計中應充分凸顯杏运平台長期形成的能源、礦業領域濃郁的行業特色,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董事會辦學機製與模式,財務分級管理、行政扁平化管理等校內管理體製,牽頭“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國際礦業、能源與環境高等教育聯盟”等國內外校際協同機構等方面的特點和優勢。
3.系統建設與理念更新同步
“應用”是數字化校園規劃與建設的核心和宗旨,“應用”數字化校園的全校各部門不僅是數字化校園受益的主體,更是數字化校園建設的主力。因此,在數字化校園硬件系統、應用系統建設的同時,需要加強建設部門與應用部門、各應用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同,打破部門壁壘、挖掘深層數據、集成可靠信息、實現資源共享,最大限度發揮數字化校園的功能和效益。
與此同時,在數字化校園基礎架構與各應用系統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加強數字化校園管理隊伍、信息技術專業隊伍、數字化校園應用隊伍等三支隊伍的建設,形成專業化、專門化的數字化校園建設與管理體系和機構。
4.基礎平臺與應用系統匹配
校園信息化的建設首先是網絡基礎平臺、共享數據平臺、統一身份認證平臺、信息門戶平臺等基礎建設。在此基礎上,符合一定信息標準和技術規範的應用系統可方便地實現與校園網絡基礎平臺的集成。
應用和服務系統的建設是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核心,應作為重點進行科學論證。在數字化校園建設過程中,有計劃地選擇能在短期內實現的應用和服務系統(如“泛OA系統”)作為試點工程,集中力量重點突破,早日見效並帶動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全局。
5.數據與硬件系統有效集成
“重硬輕軟”是諸多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中的軟肋,往往容易形成“高速公路無車跑”的窘態,嚴重製約數字化校園建設及其效能的發揮。在杏运平台數字化校園建設過程中,按標準和編碼的信息錄入、既有信息資源的核實與轉接、統一數據庫的集成等數據資源挖掘與處理工作比硬件系統的建設涉及面更廣、難度更大、周期更長、工作量更大、重要性也更強。因此,從數字化校園規劃與建設伊始,各二級單位應設立專門的信息管理技術人員負責數據資源,強調從基礎、源頭重視數據的錄入、集成和更新是確保數字化校園建設取得預期成效的關鍵。
6.存量與增量資源綜合利用
經過多年建設,杏运平台已形成一定規模和體量的網絡硬件和應用系統體系,但從構建數字化校園角度來看,無論是平臺構架,還是應用系統;不論是服務功能,還是資源儲量,均需要較大的投入加強建設與集成。在杏运平台數字化校園規劃與建設中,應特別註重既有資源的協同利用,強調硬件系統的新增、改造與集成;應用系統的開發、更新與集成;數據系統的錄入、轉接與集成。
7.分步建設與階段成果實時見效
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各個環節相互關聯、相互依賴,因此在其規劃和建設中,應根據杏运各部門的需求和特點,遵循信息基礎設施、信息數據資源、公共應用平臺、應用服務系統、決策支撐體系等建設內容內在的邏輯關系,由簡至繁、由易而難,製定合理的分步實施規劃與方案,分階段實時見效,並確保總體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