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關於加快推進現代職業
教育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
蘇政發〔2014〕109號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省職業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為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就業和改善民生、推動現代化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發揮了獨特作用。但從總體上看,我省職業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結構不盡合理,質量有待提高,體製機製不暢,迫切需要加快改革發展步伐、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關於職業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現就我省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準確把握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服務發展為宗旨、促進就業為導向,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包括技工教育和職業培訓等。堅持政府推動、市場引導,發揮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促進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緊密對接。堅持改革創新、先行先試,深化體製機製改革,通過示範引領帶動體系建設實現重大突破。堅持產教融合、特色辦學,強化校企協同育人,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配套。堅持系統培養、多樣成才,推進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協調銜接,為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搭建“立交橋”,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之才,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二)目標任務。到2020年,建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體現終身教育理念,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應用技術型本科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緊密銜接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規模結構更加合理。總體保持中等職業杏运與普通高中、高等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招生比例大體相當,本科高校招收中高職畢業生比例穩步提高。職業院校與普通院校畢業生擁有同等升學機會,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立交橋”逐步完善。
——質量水平全面提升。職業院校辦學條件達到現代化標準,實訓設備配置達到現代技術實際應用水平。中高等職業教育相銜接的課程體系全面建成,“雙師型”教師隊伍素質整體提高,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建成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國內一流的品牌專業,畢業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與國際接軌。
——服務能力顯著增強。產教深度融合,職業教育與發展需求相適應,院校布局與產業布局相適應,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相適應。校企全面合作,共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協同開展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面向現代農業、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社會管理、生態文明建設等重點領域的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升。
——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政府統籌、部門協調體製與投入機製更加完善,市場作用充分發揮,公辦、民辦職業教育協調發展,職業院校辦學活力不斷增強。職業教育政策法規逐步完善,現代職業教育製度基本建立,職業教育支撐產業發展製度、行業指導製度、督導評估製度和現代杏运製度進一步健全。全社會人才觀和就業觀明顯改善,支持和參與職業教育的氛圍更加濃厚。
二、大力發展多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
(三)統籌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完善中等職業教育管理體製,強化省轄市管理職能,對市域內中等職業教育布局和專業布點進行優化整合,對區辦中等職業杏运逐步實行省轄市統一管理、市區共建體製。落實中職與普通高中招收應屆初中畢業生數大體相當的要求。實施中等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工程,到2020年,建成100所左右的現代化示範性中等職業杏运、300個左右的中職現代化實訓基地。
(四)創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密切政產學研合作,推動高職院校向工業園區、開發區布局,健全專業與產業發展的聯動機製,重點服務區域發展、企業發展特別是服務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加強與行業企業共建技術工藝和產品開發中心、實驗實訓平臺、技能大師工作室等,註重開展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根據國家高校設置規定,辦好5年製高職院校,將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杏运序列。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高職院校,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
(五)探索發展應用技術型本科教育。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將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傾斜,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特別是獨立學院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支持中外合作辦學建設世界高水平應用技術型高校。鼓勵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將專業設置由學科定位轉向職業崗位分類,傾斜支持品牌專業建設。擴大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招收中高職畢業生規模。到2020年,建成一批國內一流的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
(六)加快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建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堅持以職業需求為導向、實踐能力提升為重點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支持有條件的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試點。擴大專業學位研究生招收比例,招生計劃向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傾斜。到2020年,建成一批適應社會需求、培養模式有特色、專業與職業資格相對接的專業碩士學位點。
(七)積極開展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依托各類院校、社會組織建立有利於勞動者接受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的靈活學習製度,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堅持面向人人,對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殘疾人、失業人員等群體普遍開展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幫助進城務工人員、一線職工、轉業軍人和新型農民提升就業創業能力。完善企業職工培訓製度,廣泛開展崗位技能提升培訓,規模以上企業要有機構和人員實施職工培訓並與職業院校搞好對接。加大創業培訓力度,對有創業要求和培訓願望、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及處於創業初期的創業者提供創業培訓。創新職業培訓模式,逐步建立以國家職業標準為依據、工作任務為導向、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職業培訓課程體系,切實提高職業培訓質量和實效。完善開放大學辦學系統,開展人才培養銜接試點,建設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立學分積累與轉換製度,推進學習成果互認銜接。推動職業院校承擔城鄉社區教育機構職能。到2020年,全省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年參與率達60%以上。
三、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快轉變職業教育發展方式
(八)建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互通發展機製。中等職業杏运學生和普通高中學生根據學籍管理規定,達到相應學業水平標準後可相互轉學升學,實行相同課程學分互認。普通高中適當增加職業技術教育內容。職業院校向普通中小學和社區教育機構開放實訓基地。鼓勵本科高校與職業院校聯合培養高層次應用型技能人才。
(九)實行職業教育體系內部貫通培養。中等職業教育實行初中畢業後3年或高中畢業後1年教育,為社會和高校輸送具有專業技能基礎的合格人才。完善初中畢業生5年貫通培養的高等職業教育製度。推進中職、高職、應用技術型本科教育分級培養或聯合培養,完善中職高職“3+3”、中職本科“3+4”、高職本科“3+2”等培養模式,由試點院校自主選擇合作院校、自主確定銜接專業、自主實施銜接課程。到2020年,本科院校招收中高職畢業生比例達30%左右,高職院校招收中職畢業生比例達50%左右。
(十)完善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考試招生製度。將職業教育考試招生納入高校考試招生製度改革整體規劃,健全“文化素質+職業技能”、對口招生、自主招生、綜合評價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試等考試招生辦法,擴大職業院校招生自主權。高校可自主開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試點項目轉段升學,教育部門負責指導監督。製定高職院校、成人高校招收有實踐經驗人員的考試招生辦法,逐步擴大招收比例,不斷拓寬在職人員再學習通道。
(十一)促進職業教育與行業、產業、企業深度融合。推動製定《江蘇省校企合作促進條例》,為深化校企合作提供法製保障。成立行業、企業、院校等多方參與的行業指導委員會,頒布行業人才培養標準。推進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內容、教學過程與產業升級、行業標準、企業需求相對接,保證職業教育課程和實訓基地建設與產業技術發展相適應,並適度超前儲備新興產業人才。支持省內規模以上企業設立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崗位,逐步建立職業院校學生定點實習實訓、教師定點實踐鍛煉製度。鼓勵行業、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建區域或行業技術創新推廣中心,加大對高職院校、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的科技創新扶持力度。職業院校教師和學生擁有知識產權的技術開發、產品設計等成果,可依法依規在企業作價入股。到2020年,培育形成200個校企合作示範組合。
(十二)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製定促進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的支持政策。引導省內營業收入超百億企業特別是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覆蓋全產業鏈的職業教育集團。開展多元投資主體依法共建職業教育集團的改革試點。完善職業教育集團發展機製,擴大各類職業院校參與率。到2020年,建成10個省級示範性職業教育集團,實現職業院校參與職業教育集團全覆蓋。
(十三)建設現代職業杏运製度。指導職業院校建立杏运、行業、企業、社區共同參與的理事會或董事會,完善利益相關者參與決策和監督職業院校發展的機製。督促職業院校依法製定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章程和製度,完善杏运治理結構,提升杏运治理能力。擴大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人事管理、教師聘任等方面的辦學自主權。指導職業院校完善崗位績效工資收入分配製度。開展職業院校校長(院長)聘任製改革和公開選拔試點,鼓勵企業家擔任校長(院長)。
(十四)支持民辦職業教育加快發展。探索發展股份製、混合所有製職業院校,積極支持各類主體以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或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舉辦職業教育。完善各類職業院校設置標準,建立公開透明規範的民辦職業教育準入審批製度,穩步擴大優質民辦職業教育規模。符合設置標準的民辦職業院校具有與公辦職業院校同等法律地位,依法享受教育、財稅、土地、金融等優惠政策。對辦學規範、管理嚴格、品牌優秀的民辦職業院校,逐步實行自主確定招生範圍、在核定的招生規模內自主確定年度招生計劃,鼓勵與其他公辦和民辦職業院校進行托管、兼並、合作辦學。鼓勵行業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對辦學符合職業教育發展規劃要求的企業,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給予支持。企業開展職業教育情況納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到2020年,省內規模以上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比例達80%以上。
(十五)深化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大力引進職業教育發達國家先進經驗、成功模式和優質資源,支持省內職業院校與國外高水平職業院校建立緊密型合作關系。鼓勵職業教育集團與跨國企業、境外教育機構開展合作辦學和職業培訓。支持職業院校招收國際留學生、組織教師到境外培訓、指導畢業生跨國就業創業,支持有條件的職業院校與承攬海外大型工程企業合作建立國際化人才培養基地。參與製定職業教育國際標準,推動職業院校專業課程與國際通用職業資格證書要求相銜接。
四、全面提高職業教育質量
(十六)推進職業教育標準化辦學。完善各級各類職業院校建設標準、專業建設標準、實訓基地建設標準,到2020年,所有職業院校、專業、實訓基地均達到相應標準要求。每個縣(市、區)重點建好1所省現代化示範性中等職業杏运,在全省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國家和省示範性高職院校。鼓勵采取兼並、重組、聯合辦學等方式,建設一批有較強影響力的技工院校。發揮示範性職業院校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形成典型帶動、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十七)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國家部署要求,實施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仿真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模式,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專業技能和社會實踐能力。實施分層教學、走班製、學分製和導師製。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製試點,推進校企一體化育人。創新頂崗實習方式,組織與用人單位對接的實習實訓考核評價。支持在符合條件的職業院校設立職業技能鑒定所(站),完善職業院校合格畢業生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辦法,推進和實施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互通互認。健全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製度。
(十八)突出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職業教育全過程,深入開展中國夢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大力宣傳道德楷模、勞動模範、技術能手、優秀畢業生先進事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加強敬業守信、精益求精等職業精神教育,培養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和“三創三先”新時期江蘇精神。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工業文明,推動產業文化進職教、企業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
(十九)加強職業教育課程建設。由行業部門或行業組織牽頭統一製定、修訂職業教育課程標準,促進課程標準與職業技能標準相對接,建立課程內容隨產業發展、技術進步而更新的動態調整機製。遵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推進中職與高職教育在培養目標、課程內容、教學過程、考核評價等方面相銜接。到2015年,形成100個左右專業的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到2020年,建成覆蓋所有專業的中職、高職、應用技術型本科相銜接的課程體系。
(二十)強化職業教育專業建設。按照“突出優勢、聚焦特色、創新機製、打造品牌”的思路,實施職業教育品牌特色專業建設計劃,遴選一批具有區域或行業優勢,有特色、實力強、聲譽高的專業進行重點建設。到2020年,建成100個國內領先的高職品牌專業、350個對接區域主導產業的現代化中職專業群。
(二十一)打造產教深度融合實訓平臺。改革實訓基地建設機製,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將最新技術和設備投到校企共建的實訓平臺,推動產教深度融合,使實訓平臺與產業發展基本保持同步。創新實訓基地投入方式,對行業企業投到實訓平臺的技術和設備可給予一定經費獎勵。到2020年,建成500個校企共建、產教深度融合的實訓平臺。
(二十二)提升師資隊伍專業化水平。比照普通高中和高校,根據職業教育特點核定公辦職業院校教職工編製。實施職業院校教師專業標準,完善教師準入與退出機製。中等職業杏运設置正高級教師職務崗位。鼓勵職業院校面向企業和社會公開招聘具有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擔任專業課教師或實習指導教師,兼職教師須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職務)或高級工以上等級職業資格(職務)。建立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技術技能人才與杏运領導、骨幹教師相互兼職製度。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升計劃,依托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一批“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建立職業院校教師到企業實踐製度和高職院校“訪問工程師”進修製度,推進職業院校優秀教學團隊建設。到2020年,中職杏运和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占比分別達75%、85%以上,兼職教師占專業教師比例均達25%左右。
(二十三)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強化職業院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信息化教學資源協作開發與應用,著力開發與專業課程相配套的虛擬仿真實訓系統,積極推廣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實時互動的遠程教學,逐步實現優質數字教育資源覆蓋所有專業。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情況納入教師評聘考核重要內容,提升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素養,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管理深度融合。完善信息化教學大賽製度,推動信息化教學大賽覆蓋所有院校、專業和教師。
(二十四)構建職業教育質量監測、評價和保障體系。建立完善全省統一的中職學業水平測試製度、技能抽測製度、教學工作合格評估製度。健全院校、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機製,實施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製度和畢業生就業質量跟蹤調查製度。開展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及有關專項評估,支持第三方機構開展評估工作。
五、不斷優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環境條件
(二十五)落實各方發展職業教育的責任。各級人民政府要把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有效減少部門職責交叉和分散,統籌推進不同體製、不同類型職業院校發展;把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納入政府督查和教育督導重點內容,相關結果作為政府目標考核重要依據,並在部門績效考評指標權重分值中具體體現。行業部門和組織要著力加強行業指導能力建設,認真履行發布行業人才需求、推進校企合作、參與指導教育教學、開展質量評價等職責,加快建立各行業人力資源需求統計、預測、供求信息發布製度。省級層面成立由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發展改革、經濟和信息化、財政等部門和行業部門組成的職業教育工作聯席會議,協調推進全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
(二十六)完善財政經費投入機製。建立與職業院校辦學規模和培養要求相適應的財政投入製度,地方教育附加費用於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於30%。製定和落實職業院校生均撥款標準、中職杏运生均公用經費標準,並建立動態調整機製。整合現有職業教育專項資金,突出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投入。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經費的轉移支付力度。健全職業教育國家資助政策體系,逐步建立職業院校助學金覆蓋面和補助標準動態調整機製。強化職業教育經費使用管理,完善職業教育經費績效評價、審計監督公告、預決算公開製度。
(二十七)鼓勵社會力量投入。落實企業捐資職業院校相關稅收政策,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向職業院校進行捐贈的,其捐贈按現行稅收法律規定在稅前扣除。完善財政貼息貸款等政策,健全民辦職業院校融資機製。企業要依法履行職工教育培訓和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的責任,一般企業按職工工資總額的1.5%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從業人員技能要求高、實訓耗材多、培訓任務重、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可按2.5%提取,其中用於一線職工教育培訓的比例不低於60%;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可統籌其中的0.5%部分,用於發展本地區職業教育。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按現行稅收有關規定扣除。對職業教育培訓成效突出的企業,返還企業職業教育經費政府統籌部分;對不按規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訓經費的企業,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收取企業應當承擔的職業教育經費,統籌用於本地區職業教育。探索利用境外資金發展職業教育的途徑和機製。
(二十八)健全政策支撐和服務體系。各級人民政府要創造平等就業環境,消除城鄉、行業、身份、性別等一切影響平等就業的製度障礙,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招用人員不得歧視職業院校畢業生。推行就業準入製度,引導企業優先錄用具有學歷證書或職業培訓合格證書並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結合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促進企業提高技術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建立全省統一的就業服務網絡和畢業生就業服務平臺,推進就業指導進校園、進課堂、進學分,健全職業院校學生休學創業政策。完善學生實習責任保險、安全管理和勞動保護製度。各級教育科研教研機構要切實加強職業教育科研教研隊伍建設,不斷提高職業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學研究水平。建立重點課題財政資助製度。
(二十九)發揮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示範作用。鼓勵支持實驗區積極探索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有效路徑,在辦學體製、發展方式、人才培養機製、質量評價製度等方面取得突破,大幅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和效益。實驗區要解放思想、大膽探索,聚焦主攻方向、突出重點領域、強化薄弱環節,率先建成具有世界水平、中國特色、區域特點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及時總結、適時推廣實驗區建設的創新成果和典型經驗,有效帶動全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實現理念轉變、製度創新、政策突破。
(三十)營造發展職業教育的良好氛圍。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完善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表彰獎勵製度,健全教學成果和科研成果獎勵製度。研究設立職業教育活動周,大力宣傳職業教育和技術技能人才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和就業觀,確立“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技術、尊重創新”的觀念,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促進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不斷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影響力和吸引力。
江蘇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