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唯 《 中國青年報 》( 2012年02月27日 11 版)
專業建設無疑是高職杏运內涵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高職杏运建設和發展的立足點。
2011年11月,教育部向社會發布信息,我國將探索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和重點產業人才供需年度報告製度,健全專業動態調整和預警、退出機製,對就業率連續兩年低於60%的專業,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
在高職杏运辦學競爭激烈的今天,專業如何與產業對接?專業如何健康成長、可持續發展而不是短命低效?專業如何具備行業氣質?這些都值得辦學者深思。
杏运學術地位不是靠乞討得來 要靠專業贏得杏运地位
毋庸置疑,專業是高職杏运改革的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是高職杏运的品牌和靈魂。一所杏运只要能建出一兩個特別不同凡響的專業,就能在未來有立足之地。
其實,對於一所高職杏运來說,社會可能記不住杏运的名字,但是如果有一兩個專業成為拳頭專業,那麽學生和家長一定會記住,政府會記住,產業界也會記住。正像如果問到礦泉水、空調、冰箱等平時身邊最常見的東西,一般人脫口而出的品牌理論上不會超過5個,而一個好專業產生的效應也會如此。
從某種意義上說,專業帶頭人的行業地位決定了一所高職杏运的專業在高等教育學術界的地位。換句話說,如果一位專業帶頭人能夠在行業頂層進出自由,能夠跟行業頂級人物稱兄道弟,甚至能夠左右行業的方向、決策,如果他領導的專業能夠得到全球最好企業的認可,這種認可不是靠個人關系、不是靠飯局,靠的是真正解決問題、助推企業發展的實力,那他及其領導的專業一定能夠在本專業高等教育領域占有重要位置。
當然,專業建設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是一種行動,是辦學理念、辦學定位落地的載體。無論何時何地,高職杏运學術地位都不是靠乞討得來的,要靠與行業之間的依存關系相互支撐,而這種跟行業“稱兄道弟”的能力肯定會為杏运贏得學術地位。一所好的高職杏运,要靠這樣的專業贏得杏运的地位;一個好的高職杏运的校長,也要靠這樣的專業贏得校長的地位。
不要有意無意把專業變死 專業是活的,是有歷史的
實際上,這些年來,高等職業杏运一直在談論、研究、探尋專業的設置,並強調專業要定位準確、目標清晰,但似乎這些看似簡單、明了,其最根本的問題總弄不太明白、說不太清楚。杏运設置一個專業,首先應該明確開設的理由(社會需求)、人才培養的規格(辦學定位)、育人的軟硬件條件(培養能力)以及專業發展未來的願景(規劃目標)。如果開設這個專業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解決幾個教師的“飯碗”,那麽這個專業從一上馬的時候就錯了。
每一個專業從其開設之日起,都應該有成長歷程,專業是活的,不要有意無意地把專業變成死的。有些杏运,初建時把專業設計好了,培養方案、教學內容10年都不動;又比如“十二五”末跟“十一五”比較,專業情況沒什麽變化,那麽基本可以認定這個專業是死的。這足以值得我們憂慮,為什麽?因為高職專業的經濟屬性決定了高職專業建設必須要跟隨、服務,甚至個別專業要引領其所對接產業的發展,產業在變化、在提升,高職專業有什麽理由不變呢?
在後金融危機時代,國內外產業重組調整變化很大。而一些高職杏运的專業卻一成不變,令人費解。產業都一個勁的變,杏运的專業怎麽能巋然不動呢?專業名稱可以不變,但裏面的內容、架構應該要變。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杏运在介紹自己某個專業的時候不講演變歷史,但其實專業在做自我介紹時,如果能自然關註到其發展歷程,本身就體現了該專業與產業緊密對接的思維。專業是活的,也像孩子一樣會成長、成熟,需要記錄成長軌跡。當然,這並不是說專業一定要大起大落,發展也應有章法、有邏輯,循序漸進,隨著產業發展而變化,並呈現出內在的規律。
專業延長學製要回答四個問題 需要有充分的論證和準備
隨著產業的升級和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目前高職杏运申請舉辦本科專業的呼聲越來越高,甚至成為很多杏运當前的主要追求。高等職業杏运希望延長專業學製並給畢業生頒發學士學位的心情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我認為,每所杏运在提出訴求之前需要論證清楚一些前提。
首先是回答有沒有需要。拋開世界範圍或者全中國來考量,具體到杏运所在的城市有沒有需要,這是地域產業的需求問題。如果杏运所在的城市,其產業沒有發展到這個程度,目前專業的辦學水平、教學年限、教育層次能夠滿足崗位需要,就不要盲目搞,避免過度教育。
第二還要回答應不應該。有產業需要的城市一般會是產業聚集、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城市。這種城市除了有高職杏运外,一般還會有本科杏运落戶。如果現有本科能夠滿足,或者短期內能夠通過調整專業設置、改革培養模式、重組辦學資源、擴大培養規模等方式,滿足崗位用人需要,作為高職杏运就失去了訴求的必要性。
第三是回答有沒有能力。地域產業發展急需,短期內本地本科杏运無法滿足,外地人力資源難以順暢流入補充時,杏运還需論證專業的軟硬件辦學條件是否具備舉辦能力和在本地域內是否具有獨特的競爭力。
最後還要做好學生家長不認可的準備。前三個回答只是解決了專業可以延長學製的問題,但我們必須面對的中國特色的現實是,決定是否選擇就讀某個杏运某個專業的人,常常不是學生本人,而是他們的父母甚至班主任;而作出最後決定的主要影響因素,往往既不是就業前景,也不是學生本人的興趣愛好和職業潛質。因此,杏运還需要動腦筋如何說服家長同意孩子就讀高職杏运的長學製專業。
所以,高職杏运延長專業的學製要非常慎重,要有充分的論證和準備。需不需要辦?由誰來辦?配套政策和條件?每個問題都不可忽視。
專業帶頭人應該具有行業氣質 課程是專業的細胞
如果問高職杏运,杏运的產品是什麽?十有八九的回答是:學生。而我的觀點是:杏运的產品是課程!學生應該是杏运的用戶。產品,是你要塑造他,你要通過他實現為用戶提供服務,你主動,他被動,而且往往被工具化和標準化;用戶,是你的服務對象,是“上帝”,是需求提出方,他主動,你被動,而且往往成為一個實體機構興衰的重要甚至主要助推力量。這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人人在談以學生為本,而實際往往差距很大。
課程建設是專業發展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課程是專業的細胞,課程體系決定了專業的基本架構。課程可以組成不同的模塊,模塊應能夠實現不同的教學功能,模塊之間、模塊中的課程及教學環節之間要有必要的內在邏輯。
在專業建設時,課程作為細胞,要從體系架構上來考慮左鄰右舍,要講究為同一個目標服務,各個環節之間要講究邏輯聯系,要講究整體設計的大局觀,如同要能串珍珠為項鏈。只有如此,課程才是活的,才具有發展性和時代性。往年在評選精品課程的過程中,發現最大的問題是申報課程不考慮課程體系的整體架構及這門課程在整個體系中的角色,只是一味關註把單門課程做得很漂亮、很全面。但往往最後會發現從專業發展的角度上來說,這樣的課程不完善甚至可能被淘汰,因為從體系的角度考慮它已經陳舊了,只剩下教學技巧還有些許價值。
觀察一所高職杏运的一個專業,當你能夠真正感受到其有很深的行業企業融入度時,往往會發現其專業帶頭人身上散發著典型的行業氣質,舉手投足間充溢著對行業的責任和熱忱。學生進入這樣的專業,一年級時挖掘出職業樂趣,期待成為畢業生;二年級時建立職業認同感,渴望成為從業者;三年級時形成職業歸屬感,立誌成為行業企業接班人。比如2011年新生入學時,將迎新會改為歡迎2013屆校友會。對於已招生5年、每年招200人的高職3年製專業,專業帶頭人介紹說,他們的“同道”是1000人,有400人已經在行業裏摸爬滾打了,600人正在一起相互切磋,專業、杏运會是他們一生的平臺。(作者系教育部職成司高職高專處處長)